企業價值評估
 
在企業併購過程中,企業價值評估是將整體企業的經濟價值量化,為買賣雙方建立一個合理的價格談判基礎的重要過程。主要的評估方法包含「成本法(例如市價淨資產法)」、「市場法(例如倍數法)」、「收益法(例如DCF法)」三種,各有其特性,實務上通常會根據情況選擇或併用這些方法。常見的評估方式包括根據資產負債表來評估企業淨資產的市價淨資產法、以產業標準倍率計算的倍數法(例如EBITDA倍數)、將未來現金流折現至現值的DCF法等。本文將依序介紹定義、各種評估方法的比較、具體的計算方式,幫助讀者全面理解企業價值評估的全貌。

什麼是企業價值評估?

定義與目的
企業價值評估,是企業併購談判中用來決定企業整體價值的過程。所謂的「企業價值」不僅包含有形固定資產與營運資本等業務資產,還涵蓋了商譽、營業權等無形資產,甚至包括非營運資產。特別是在未上市公司中,由於缺乏市場價格,專業的、客觀的、具邏輯性的價值評估顯得尤為重要。企業價值中又以「股權價值」為最關鍵的指標,因為這將直接影響賣方的出售價格與買方的出價。

企業價值評估的主要方法
企業價值的評估主要可分為以下三種方法:
 
● 
成本法(Cost Approach)
概要:根據資產負債表中的淨資產,將其重估為市價後進行計算。
代表性方法:常見的有「市價淨資產法」,將土地、建築物等有形資產重新以市價評估,並加上商譽等無形資產來估算整體企業價值。

● 
市場法(Market Approach)
概要:透過參考同業公司或類似交易的市場價格,運用倍數(Multiples)來計算企業價值。
代表性方法:例如EV/EBITDA倍數法、PER倍數法等,參考產業動向與上市公司的數據。

● 
收益法(Income Approach)
概要:將預測的未來現金流(FCF)以適當的折現率(如WACC)折現至現在,來計算企業價值。
代表性方法:DCF法(折現現金流法),通常會設定多種情境並進行敏感度分析。

各種評估方法的優缺點比較
 
評估方法 優點 缺點
成本法
  • 基於財務數據,容易理解
  • 可反映實際資產狀況
  • 無法反映企業未來的成長性
  • 與市場變化脫節
市場法
  • 能反映市場實際情況
  • 簡單迅速地進行評估
  • 類比對象的選定帶有主觀性
  • 易受市場波動影響
收益法
  • 可反映未來成長潛力
  • 有助於捕捉持續經營的價值
  • 假設條件需專業判斷
  • 敏感度分析與模型設定較複雜

企業價值的計算方式
 
 市價淨資產法(成本法)
企業價值 = (市價資產總額) (市價負債總額)
將固定資產與有形資產按市價重估,加上商譽等無形資產進行計算。
 
 倍數法(市場法)
企業價值 = 倍數 × 目標公司的EBITDA
常用的是EBITDA倍數法,透過參考產業標準或同類交易實例來設定適用的倍數。
 
● DCF法(收益法)
企業價值 = t = 1 n F C F t ( 1 + W A C C ) t + T V ( 1 + W A C C ) n
  • F C F t :第 t 年的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
  • W A C C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 
  • n :明確預測期間(通常為 5 到 10 年)
  • T V :終值(Terminal Value,即第 n 年之後的企業價值)
關鍵在於未來現金流的預測準確性。

結論
在企業併購過程中,企業價值評估是買賣雙方能否順利協商的關鍵因素之一。主要有「成本法」、「市場法」、「收益法」三種方式,各自具備不同的應用範疇與限制。實務操作中,通常會依照企業的產業特性與成長階段,靈活併用多種方法進行分析,並進行敏感度測試以提高準確性。透過適切的價值評估,不僅能提升談判效率,更能保障雙方利益,為企業創造長期的價值。在考慮併購時,務必根據企業特性選擇最適合的評估方法。